项目的选址先后三次变更,政府还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吗?
企业出现巨额资金缺口,项目面临停建,政府会伸出援手吗?
拖了1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还能解决吗?
这些问题,三家企业用他们在海南的真实故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凸显了海南自贸港的营商环境正在加速优化,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正在不断上升。
企业三易选址 政府全程服务
张慧是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回忆起项目落地初期的曲折过程,她说:“可谓一波三折,但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洋浦工委管委会的诚意和决心,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店小二精神’。”
被海南自贸港政策吸引,张慧来海南投资。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项目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洋浦引进的首个适用加工增值政策的重点项目。最初,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与洋浦工委管委会组成联合选址工作组开展前期工作,考虑到项目吞吐量较大,贴近码头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物流费用,提升周转效率,第一次项目选址在保税港区最南端靠近码头一线600米左右的黄金地段。
可是在现场踏勘以及周边走访过程中发现,企业投产后可能涉及夜间生产运营,对周边居民生活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保障老百姓权益,选址只能另作考虑。
第二次项目选址在洋浦保税港区西北侧地块,贴近即将启用的新卡口,进出保税港区交通十分便利。在现场踏勘过程中,却又发现以前的蒸汽管道将地块一切为二。
“区内部分企业已经生产,更改蒸汽管道将给区内企业造成停产停工,方案不可行;探讨又发现厂区分割后,将大大降低工厂整体布局的生产效率,选址工作只能另作考虑。”洋浦工委管委会负责人介绍。
第三次项目选址在保税港区的东北侧,地块规整,贴近扩区后的主干道,后期项目展示度较好。“地块虽然距离码头稍远,但工委管委会协调码头公司与我们企业共建了传送装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十分满意。”张慧说。
张慧表示,项目从接洽到三次更换选址再到最后开工,通过极简审批,仅用了两个半月。在加工许可等备案审批环节,多部门加快前置审批,仅用4个月就完成审批手续。从开工到首个车间投产仅用时6个月,相比公司在另一省份投建的项目,海南洋浦这个项目是它的6倍,建成投产时间却提前了21个月。
在试生产仅3天后,洋浦港海关受理放行澳斯卡加工增值内销大豆油500吨,进口货值455万元,免征关税41万元。这是洋浦保税港区加工增值首票内销出区享受免征关税货物,标志着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先行先试的加工增值内销税收征管政策落地实施。
企业生死关头 政府伸出援手
吴汉陵是海南汉地集团董事长,望着厂区内林立的反应塔和大小纵横的管道,他说:“要是没有政府扶持,我们在洋浦的这个项目估计就搁浅了,很难起死回生。”
原来,汉地集团投资40亿元在洋浦建设一家流体材料工厂,生产高端基础油、白油等流体材料。项目原计划分为两期建设,但自2017年开工后,因各种因素叠加,企业出现约6亿元的资金缺口,面临项目停建、产业链断裂的危险。无奈之下,企业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洋浦工委管委会。
接到汉地集团的求助后,洋浦工委管委会组织专家评判,分析行业市场,认为项目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能够带动洋浦流体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于是决定着力解决项目资金难题,全力扶持项目建成投产。
为此,洋浦除了通过园区控股公司向项目增资2亿元外,还及时向省里汇报,通过省级工信产业基金向项目增资1.63亿元,并带着企业跑遍了省内所有银行,积极协调银行不抽贷、不压贷,争取到省内银行授信3.4亿元。
在洋浦工委管委会的扶持下,海南汉地流体项目在2021年年底顺利建成投产。投产2个月就实现6.7万吨的加工量和4.53亿元的营业收入。吴汉陵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送达海南省委。他在信里写道:“项目一期顺利成功投产。在这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感谢省委省政府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12下一页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