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有序衔接……近年来,白银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抢抓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机遇,着力构建大农业发展格局,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农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年伊始,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春走基层——走邮路看新局”全媒体采访小组走进白银农村,感受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新变化,体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记录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新风貌。
构建新格局,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农业“兴”则仓廪足,产业“兴”则百姓富。白银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总结推广“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发展模式,培育形成“十一大特色产业”,建成扶贫车间92个,农户依托产业实现增收6000元以上,每家每户都有了“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靖远县三合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会宁县头寨子镇,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苹果产业,苹果成为群众的“致富果”,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牟家村村民李双全有5亩苹果进入盛果期,果园毛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他说:“从没有这样开心过,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头寨苹果硒元素、维生素含量高的优势,成牟家村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带动村民发展苹果种植产业,全村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
前不久,记者跟随会宁县郭城驿镇邮政支局的邮车来到黑虎岔村,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在近几年依靠旱砂田西瓜、籽瓜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记者见到甘肃护山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昕时,她正在刚建成的气调库里和工人一起装运苹果。“公司用的就是邮政快递,快递员每天都会上门取件,我们足不出村就把苹果卖出去了。”赵昕笑着说。
赵昕以前在江西的一家国企工作,她兼职开起了网店,帮助会宁老家的乡亲们销售苹果。赵昕说:“以前发货时,先得把苹果运到镇上,订单发出也得自己追踪。自从用了邮政的快递,在村里就能发货,后期的跟踪服务也不用操心了。”
邮路畅通了销路,赵昕的苹果越卖越火。到2018年,她干脆辞职回到家乡,成立了公司,并利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覆盖了全县苹果主产区的销售,将优质苹果资源销往全国各地。
村支书赵国佑介绍:“会宁邮政部门每年在销售季派出项目组来到村里,帮助瓜农专门定制包装,并通过网络寄递西瓜、籽瓜,改变了过去收益低、增收速度缓慢的状况,让西瓜、籽瓜真正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年来,白银特色富民产业已经形成了“小气
候”。全市建成脱贫产业园330个、特色产业园403个,从无到有培育形成肉牛、羊、瓜菜、果品等“十一大特色产业”。同时,全市区域产业完成“全布局”。会宁县构建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靖远县构建以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景泰县构建以鱼米粮仓+现代园区+戈壁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白银区构建以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平川区构建以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
增添新动能,农村三产加速融合
白银市近年来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土气、老气”是过去乡村的代名词,那么,“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就是现在白银农村的真实写照。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因红军会师之后驻扎于此而得名,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之地。村党委书记齐占虎说,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下,村里的群众干事团结,努力奋斗,发展起了特色蔬菜、优质苹果、砂田西瓜等产业,富裕了起来,为乡村振兴开了好头。
依托村里的红军长征红堡子纪念馆,红堡子村近年来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用“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推动全村高质量发展。齐占虎说:“我们将加大红堡子村烈士陵园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力度,争取把红堡子村打造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全方位、广渠道、多层面不断拓展致富路子。”
在白银市,红堡子村激活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是个例。全市不断推进乡村旅游由观光型为主向乡村休闲度假型和生活体验型转型升级,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品质,以游强镇,以游兴村,以游富民。
同时,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打造了白银大坪、水川康养、平川陶瓷、五佛鱼乡等13个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田园优美、人文韵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典型,成为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新的热点。
此外,全市借助“天下帮扶”电子商务帮扶信息平台,上架全市农特产品420多种,争取众多电商企业落户白银,打造农业众创空间大厦。同时,举办高素质农民网红培训班,培育了大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数字经济活力。
打造新乡村,农民幸福感持续增强
生态宜居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白银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集中力量创建美丽乡村,“环境美、产业优、生活好、乡风淳、文化厚”的幸福和谐美丽宜居乡村正在形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在会宁县柴家门镇童家湾村,诗词中对美丽乡村的描述已经逐步实现。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当地政府重点对童家湾的“颜值”进行打造,以“生态、休闲、游乐”为主线,建设了柴门、观景台、白杨林等景观,打造童趣街巷、童年游戏墙等主题,倾力“描绘”一个集生态秀美、村容整洁、乡村文明于一体的魅力乡村。
在童家湾山间紫香农家乐整洁宽敞的院子里,农家乐负责人张清梅正忙活着。“院里的长廊是由政府出资建设,食材除了自己种的,其余均来自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张清梅说,“我们这个村子打造得很漂亮,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玩。”
目前,白银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69个,创建“五星级”乡村50个,打造花村·顾家善、谷仓·田家坪、紫香·童家湾、稻香村·瓜园、桃花村·红岘台、古村落·小黄湾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大水石奓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小黄湾等5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景泰县上榜2020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白银市突出规划引领作用,遵循不搞大拆大建,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同时,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在头寨子镇中湾村,一条2.2公里的硬化路去年通到村里的花沟组,在解决村民出行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便利的务工平台,获得了村民们实实在在的称赞。
村民杜学斌说:“原先的路是土路,下雨天就无法出行了,村民有急事都不能走。现在这条路修好之后,下雪、下雨就不愁出行了,我们非常高兴。”
目前,全市5个县区69个乡镇702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515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运班车,151个建制村通城乡公交车,36个常住人口较少的建制村通电话预约车,全面实现了农村公路“两通”目标。
一条条公路直通家门口,一个个富民产业鼓起“钱袋子”,一幢幢美丽新居拔地而起……小康路上,不掉一人;振兴路上,不落一村。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白银市将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巩固、围绕拓展、着眼衔接,让乡村振兴的“脉动”更加澎湃、更加有力。
记者手记
美好生活,写在每一张笑脸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泳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春走基层——走邮路看新局”全媒体采访,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到农村近距离体验变化的全新视角——“邮政绿”成为媒介,邮路成为纽带,邮政工作人员成为乡村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邮路连接千家万户,也连接起摸得着、看得见的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在郭城驿镇郭城村,从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局退休的陈广智种了一辈子苹果,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但一直对苹果销路束手无策。去年,邮政上门服务,让他和子女们开始了网络销售,过年前后售出了8万斤苹果。
“以前帮助村民种苹果,现在开始帮助销苹果,邮政的一项服务改变了多少年能种不能销的问题。”采访期间,陈广智一直笑容满面。
同样的笑容,也出现在护山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昕的脸上,以前在江西一家国企工作的她,回到郭城驿镇老家,成立公司帮乡亲们卖起了苹果。她的愿望是,将深山里的原生态苹果,通过网络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村里人富起来。
“从汽车内燃机设计专业,到销售苹果,我的事业能有这么大的转变,是因为有家乡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做支撑。”赵昕的笑容里,有自己“成功转型”的欣喜,更多的是对家乡产业兴旺发展的信心。
一路走,一路看,乡村振兴带来的显著变化,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笑容挂在每一个受访者的脸上。走邮路,看新局,一串串数据催人奋进,一幕幕美丽如画的场景,正在抒写白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蓝图。
(记者 巩炜 李满福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