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我国北方多地降温,而此时的海口,依旧阳光明媚。每到这个时节,一批批“候鸟”老人陆续来到海口,开启暖冬之旅,乐享阳光康养的幸福生活。
他们或畅游海口惬意观光,或休闲健身养生,或积极参与社区文体活动,或参与垃圾分类、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融入海口城市生活,舒心过冬。在享受海口新鲜空气、明媚阳光以及暖心服务的同时,“候鸟”们也积极发挥自身余热,努力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
在白沙门公园内的环保教育站,“候鸟”老人志愿者利用空闲开展环保志愿活动。 记者 康登淋 摄
(相关资料图)
惬意出游 尽享椰城人文美景
“除了阳光,这里的人也温暖!”11月16日上午9时,来自河南的“候鸟”老人朱华和爱人来到海口西海岸假日海滩上锻炼,和朋友一起打太极拳,拉家常,乐享天年。
对于在海口生活,朱华和爱人感到很满足。“我们已经在海口买房,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出来逛逛,呼吸新鲜空气,大家一起休闲娱乐,日子过得很美好。”朱华说,他们来海口定居后,收获了健康,还有幸福感。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气候宜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口近年来成了“候鸟”群体的热门“栖息地”。
11月15日下午5时许,在琼山区红城湖公园,“候鸟”老人闵清兰和老伴一边沿着慢行道散步,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家常。
“我和老伴是11月2日从吉林到海口过冬的,打算在这里待到明年5月份,待北方天气暖和以后再回去。”闵清兰介绍,外孙女有空的时候,就会带着她和老伴到公园、景点走一走,让他们老两口散散心,观赏海口美丽景色,“海口的气候很好,风景也很美,我特别喜欢海口。”
“候鸟”群体在海口过冬,是一种特殊的旅居,也为海口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我退休后来海口定居,经常和姐妹们组团去景点游玩。”“候鸟”老人诸葛欣说,海口五公祠、假日海滩、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景点都留下她们的足迹。
“海口的景点风情不同,我们老年人能够从中体验到激情、活力,我特别喜欢在海口的生活。”诸葛欣说,海口的自然景观很美,在这里,她能感受到大海的波澜壮阔,也能感受到火山口的自然力量,还能感受到海口的历史人文魅力。
在美兰区海甸街道新安社区,“候鸟”老人欢聚一堂吹拉弹唱,欢度晚年。 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社区搭台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11月16日上午,秀英区海秀街道天海社区“候鸟”人才工作站内,数名“候鸟”人才汇聚一堂,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舞蹈比赛加紧排练;在旁边的活动室里,一群书法爱好者正在创作书法作品,切磋书法技艺……这样的场景,在天海社区每天都会上演。“我2014年从哈尔滨过来海口,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热爱书法的朋友,很感谢海口有这样的工作站,让我们的退休生活过得充满诗意。”今年69岁的“候鸟”老人王悦令说道。
如今,天海社区“候鸟”人才工作站让“候鸟”群体有了阵地、更有归属感,成为“候鸟”人才丰富文化生活、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场所。
11月15日下午,在琼山区凤翔街道桂林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场手工艺品制作活动正在开展。“候鸟”老人郭伟学会制作康乃馨后,忍不住又开始学习制作杜鹃花。
“我基本每天都会到这里来,感觉就像回到家了一样。”郭伟开心地说,她是浙江人,因海口的环境美,空气清新,如今她已经定居海口。在海口生活,让她最开心的是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参与各项活动。唱歌、跳舞、参与模特队,教其他居民学习八段锦锻炼身体……从周一至周末,郭伟的文娱活动几乎没有间断。中午时分,她就在社区的长者饭堂用餐,“社区活动丰富多彩,我们老年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生活特别开心。”
玉沙社区帮助“候鸟”老人组建了夕阳红合唱队、京剧沙龙、歌舞团等社区团体,每周都安排固定时间,提供场地,保证每个月每支队伍都能活跃在社区。
近年来,海口各“候鸟”人才工作站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候鸟”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候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为社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11月15日,海口白沙门公园,“候鸟”一族在翩翩起舞。 本报记者 张俊其 摄
发挥余热 为海口发展汇智聚力
筑好“暖巢”引凤栖,近年来,海口各区积极发挥“候鸟”人才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用活“候鸟”人才,并吸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的优秀“候鸟”人才,为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汇智聚力。
目前,秀英区成立了天海社区“候鸟”人才工作站、东方洋社区“候鸟”人才工作站、海秀镇“候鸟”人才工作站等“候鸟”人才工作站,“候鸟”人才涉及国企、高校、科技研究等领域,涵盖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
据介绍,秀英区通过建立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建立“候鸟”人才信息库,为“候鸟”人才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供需对接平台,积极发挥“候鸟”人才的专业化作用。
今年以来,龙华区委人才发展局开展了多场“候鸟南飞·才聚龙华”人才招募活动,招募了一批涉及现代金融、数字经济、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行业的“候鸟”人才,“以才引才”效应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琼山区积极支持南国威尼斯“候鸟”人才工作站建设,在区教育局设立“候鸟”教育人才工作站,引导并组织热心奉献的“候鸟”教育人才参与到该区教师事业,并定向推送“候鸟”人才岗位信息。截至今年11月,该区经“候鸟”人才工作站挖掘采集登记的“候鸟”人才超千人,柔性引进农业人才14名。还成功协调1名“候鸟”教育人才到云龙中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美兰区通过建设“候鸟”人才工作站,引导“候鸟”人才有序参与社区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等。此外,组建“候鸟益+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候鸟+理论宣讲”“候鸟+文艺传播”“候鸟+民生服务”等六方面服务,让“候鸟”人才在海口这个温暖的“巢”里发挥余热。
11月15日,在海口白沙门公园,“候鸟”一族在晨光下翩翩起舞,享受冬日暖阳。本报记者 张俊其 摄
建功立业 助力环保和乡村振兴
11月16日清晨7时,今年85岁的老人赵月英一如往常起了个大早,迎着暖阳来到位于白沙门公园内的环保教育站,坐在缝纫机前,挑选布料、穿针引线,在脚踏板啪嗒啪嗒的声响中,开始制作一个个小布袋。
“海口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椰风海韵不应该被白色塑料污染,我想发动更多人一起加入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列。”赵月英说,其家乡虽在河南,但海口早已成为她心目中的第二个“家”。就在2017年9月,赵月英成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最早的一批志愿者,她也是迄今为止该站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海口用心筑“暖巢”,也提高了“候鸟”群体的积极性,大家纷纷为“第二故乡”发挥余热,郭浩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1月16日上午,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紫玉米生态文旅采摘园,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车辆来回穿梭,10几名工人正在紧锣密鼓作业,“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我的梦在海口实现了。”龙华区“候鸟”人才、海南紫玉花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浩然激动地说。
郭浩然长期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是国家一级美术师。2020年冬季,他开始了海口的旅居生活。
“我很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自己也有过很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所以想发挥余热,参与到海口的乡村振兴工作当中。”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浩然了解到紫玉米种植项目,经过充分的调研之后,郭浩然开始在遵谭镇东谭村小规模种植紫玉米,去年种植了20亩,收益超出预期,同时带动了村民务工。
如今,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参与海口环保、文艺志愿服务及乡村振兴建设等,他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椰城另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
标签: 白沙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