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轻奢""复古""商务风",标签成精准收割消费者的利器?

来源:海口网时间:2022-08-31 08:52:5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加上“网红爆款”“ins风”“牛排盘”等标签,标价就翻倍;同样是保温箱,“轻奢”“复古”“商务风”的产品总是卖得更贵……近日,不少消费者吐槽在购物过程中发现的商品标签猫腻。记者调查发现,用来帮助消费者细化商品分类的各类标签,成为商家变相抬价的新手段。(见8月29日《工人日报》)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物时,往往会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为匹配这种搜索逻辑,商家会为商品设置个性标签,进而实现精准营销。商品标签一定程度上是为“营销对路”而生,只是被有些商家玩坏了,将其当成了溢价筹码。

将商品标签当成变相抬价的手段,与备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有些相似。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对支付能力不同的消费者进行差异化定价的一种机制。同类产品换个标签价格就翻倍,本质上也是如此。那些搜索除了产品本身功能以外的诸如观感、体验等“形容词”“界定词”的消费者,往往更为重视产品的品质和外延意义,相对更舍得为此付费。而更注重实用性的“刚需”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比较敏感,搜索时往往不会叠加修饰性词汇。

客观而言,不同的商家,其进货渠道、用人成本等等是不同的,反映到终端销售价格上也会有所不同。此外,“同类、同款”并不意味着一模一样,有些东西表面看差不多,实际上原材料、做工可能大相径庭,产地、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等等也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添加不同标签而设定不同价格的情况都是在变相抬价。

当然,如果确实是一模一样的产品,只因标签不同便价格相差数倍,则值得商榷和关注。这起码有违定价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交易原则。国家发改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及相关解释中指出,所谓“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通过标签抬价,一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标签还涉嫌虚假宣传,需要监管部门介入。

商品标签不能成精准收割消费者的利器。一方面,电商平台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不能只注重商家带来的流量和佣金,而罔顾责任。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类似套路应增强防范意识,注意货比三家、更换关键词,避免被商家的“美丽标签”所迷惑。

标签: 价格欺诈 一模一样 大相径庭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