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民 野生蘑菇不要采 吃完可能“躺板板”

来源:海口网时间:2022-03-29 19:30:57

在一些“吃货”眼中,野蘑菇作为“山珍”,味道鲜美,却没想到这其中却隐藏了一些致命性的“因素”。有关专家提醒,时下已经进入春季,雨水充沛,野生蘑菇进入迅速生长期,一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以免因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

据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日兴介绍,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大力开展野生蘑菇中毒科普宣传和防控工作,人民群众的知晓率稳步上升,成效明显,因食用毒蘑菇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已经很少,不过仍偶有发生,建议没有经验的市民,最好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以免误食引起中毒。

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目前已报道480种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

1.胃肠炎型

潜伏期多为10分钟~2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一般10分钟~6小时,除出现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可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大多良好。

3.肝脏损伤型

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30小时,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轻度中毒患者脏器损害不严重,直接进入恢复期。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少数病例有心律失常、少尿、尿闭等表现。

4.溶血型

潜伏期一般6~12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5.光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一般24~48小时,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性物质,该型一般预后良好。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标签: 最好不要 肝脏损伤 出血倾向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