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如海,战旗猎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战略中,宜宾作为川渝两地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承办地,同时也是四川省首次作为东道主的线下举办地,正以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阔步迈入转型发展新赛道、奋力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持续引发绿色发展新思考。
五年来,宜宾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居四川省第1位,总量从四川省第4位跃升至第3位,实现了近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8.08亿元、增长8.9%。宜宾的城市形象正在从过去“白酒、港口、煤炭”向“科技、开放、生态、教育”实现快速转换,产城学融合大幕正在徐徐开启、未来发展空间已经完全打开,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塑造出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四川范本。那么,从传统产业走向现代经济、从“一黑一白”转向产业多元、从招商引资到竞相入驻,宜宾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宜宾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具有什么样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的宜宾解答,折射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地方智慧和生动实践。
一、宜宾实践:新时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酒都再造”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理念孕育新作为。宜宾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在于思想层面以党的创新理论高度凝聚共识,战略层面以坚定政治站位全面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层面以系统思维落实科学方法,通过思想统一、战略融入和系统落实,来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宜宾的全面体现、全面贯彻和全面落实。
(一)在汲取思想动力和认识飞跃中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五年来,宜宾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厚植发展新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为引领,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为支撑,以三江新区为引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路径,以法治宜宾、平安宜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不负重托、勇担使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二)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提升地区服务全局功能中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回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在“十三五”时期,宜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做强自身枢纽功能,为宜宾产业的腾飞创造了基础条件;正是宜宾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历次全会精神的要求,不断提升宜宾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带动川南经济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水平,为宜宾城市实现要素积聚,尤其是科教要素的积聚创造了区位条件;正是宜宾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工作要求,全面、积极主动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提升以自身发展服务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懈探索,铸就了宜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同时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跨越平台。
(三)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在把握地方发展实际基础上推动构建转型发展新格局。“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宜宾市在“立”与“破”中涅槃重生。五年来,宜宾市全面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和推动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做到了“四立、四破”:一是通过“借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立”“产业强市”战略,培育经济新优势,“破”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瓶颈。二是通过“借力”高质量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加速人才集聚、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立”“科教兴市”战略,培育技术新动力,“破”创新动力的发展瓶颈。三是通过“借力”建设铁路大通道、公路大通道、水运大通道、航空大通道等“四通建设”与推动重点改革大突破、构建区域合作大格局、坚持不懈抓好大招商、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等“四大布局”,“立”“开放惠市”战略,培育互联互通新格局,“破”互联互通的发展瓶颈。四是通过“借力”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全力优化城市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立”“生态美市”战略,培育发展新模式,“破”环境建设的发展瓶颈。
二、宜宾密码:新阶段固核强基释放发展效应的“川南韧性”
(一)凝练高质量发展之核:实施产业“双轮驱动”,凸显“标杆效应”。五年来,宜宾市坚定不移把产业建设放在战略重心的位置,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为基础;以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做大做强为突破;以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齐飞跃为核心,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凸显“标杆效应”。五年来,宜宾市经济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以白酒、氯碱化工、粘胶长丝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五粮液集团、天原集团、丝丽雅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350亿元、345亿元;以动力电池、智能终端、汽车、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2021年营业收入1516亿元、是2016年的9.8倍。宜宾正稳步前进在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强势崛起的产业转型发展“双轮驱动”的路上。
(二)夯实创新发展之基: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激发“集聚效应”。宜宾市高质量建设大学城、高等教育强势崛起,从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到在宜高校12所,每万人大学生人数46.2人到145人,在校大学生达8万人;高质量建设科创城、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5%提升至60%;各类人才加速集聚、智力支撑强劲有力,新增高层次人才6686人;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成果丰硕,宜宾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四川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宜宾正朝着建成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目标阔步前行。
(三)锚定开放发展之匙:打造南向融入双城枢纽门户,释放“开放效应”。五年来,宜宾市坚定不移把互联互通作为提升城市发展整体水平的关键一招,以三年交通大会战为抓手,以铁路大通道、公路大通道、水运大通道、航空大通道等“四通建设”为路径,全面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努力打造南向融入双城枢纽门户。截至2021年末,高铁通车里程达180公里,高速通车里程将达50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798公里,五粮液机场通航航线达42条。聚焦枢纽经济建设,以三江新区为新引擎,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以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为平台,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实现“开放效应”。三江新区成为新引擎,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1%、进出口增长24.5%,在全省4个省级新区中名列前茅;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吸引撬动社会资本超过600亿元,国企利润和利税总额均居全省第1位;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出口总额从全省第5位跃升至第2位;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累计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2378亿元。宜宾正稳步朝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
(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之芯:优化城市生态建设,唤醒“生态效应”。五年来,宜宾市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以紧扣绿色发展、工业城市“变身”长江生态第一城为最终目标,以加强生态保护立法、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为抓手;以突出“城市双修”,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优化城市生活环境为路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唤醒“生态效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重点区域集中布局、特色园区集约发展、优势企业集聚壮大,加强绿色低碳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增强区域产业发展韧性和规模效应。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正推动宜宾双碳目标落地实现。宜宾市完成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投资73亿元、建成生态廊道近80公里、中心城区新(改)建公园20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市双修”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走上了“生态美、人民富、经济强”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宜宾启示:坚持发展方向、真理导向、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四川样本”
(一)坚持思想引领是根本,为城市健康发展指向导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宜宾实践启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指引,是思想源泉,是动力支撑。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是不断推进理论武装、为增进全党全体人民团结统一提供坚实思想基础的需要,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宜宾市坚定思想引领这个根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确保全市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取向,为城市健康发展立心明德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动力,是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宜宾实践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创造者和受益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年来,宜宾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稳定在6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五年来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超500亿元。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持久战,出台各项复工复产政策,减免税费260.9亿元。努力补齐民生短板,全面发展各项民生事业,大力实施“幸福宜宾”十大工程,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坚持产业强市是基础,为城市健康发展夯基垒石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宜宾实践启示我们:产业是经济发展之核、城市发展之基。越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越是需要以战略思维做强做大产业;越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越是需要以创新精神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旧转换。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宜宾市始终坚持“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产业支撑上,设置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制定出台18个产业发展意见和18个产业支持政策,努力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坚定不移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做优做强,积极淘汰“两高一资”落后产能,关闭退出小煤矿,大力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努力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集聚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
(四)坚持科教兴市是灵魂,为城市健康发展架柱立梁
科技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宜宾实践启示我们:科教兴国呼唤科教兴市,科教兴市赋能创新发展,人才战略引领创新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目标,宜宾市坚持以科教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创新设立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科教人才支撑,努力建成区域教育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统筹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做特做强大学城科创城,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职园,坚持“一校一策”引进高校,积极建设文化、交通等配套设施,优化科教事业发展环境,出台“人才新政30条”以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破解科教发展瓶颈;努力打造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切实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对外合作,加速培育一批名师、名校长、名校,努力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五)坚持生态美市是长远,为城市健康发展增金添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宜宾实践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健康发展的衡量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城市美丽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也是地方党委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为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宜宾市始终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首要任务,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严格执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持续抓好“三江六岸”生态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紧抓臭氧和PM2.5协同治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牢守生态环保底线,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实施“电动宜宾”工程。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宜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一定能书写更加精彩的宜宾故事,创造更加令人惊叹的宜宾奇迹。
(裴泽庆)